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

「菇」芳我自賞

「菇」芳我自賞
王香
近年,本港出現了一種新興土產,從郊野到市區、從溫室到學校、從專業人員到街坊街里……只要蓋一個棚,營造一定溫度和濕度的環境,它就會勃然生長,長成美味的食物。它是菇,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動物,是大自然裏的「奇葩」,因為粗生易種,成為少數本地出產的食材之一。
這兩三年,大大小小的菇場:純商業的、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的、校園內自給自足的,像雨後春筍一樣,忽爾從香港的土地上冒起。無他,要在這彈丸之地種植食物,殊不容易,蔬菜算是快收成的了,但總不及菇菌,在一幢戰前舊樓的天井、一間空置的房間、一個木箱等,只要溫度維持攝氏二十度左右、濕度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,像潮濕的樹林一樣,便能快速生長。
非植物非動物
菇不是植物又不是動物,它是多醣的真菌,成長不靠光合作用,亦不用施肥,只從木糠、稻草等堆出來的菌絲包攝取營養;菇種繁多,冬天有白蘑菇、冬菇,夏天又可以種黃金菇、雞髀菇,只要環境合適,一年四季都可生產。
「不同菇種對生長環境有不同需求,例如草菇要少光線、鳳尾菇則要多些光,就像人類有不同喜好,有辣有唔辣;只有濕氣是必需的,因為菇生長得快,要靠水。」中文大學生物系趙紹惠教授說。
由於菇是真菌,不像一般植物,要長時間開花結果。它的花就是菇本身,種子是菌褶上的孢子,用菌絲就可繁殖。而且好些菇種生長速度快,由小菇去中菇只需幾日,中菇變大菇甚至只是一晚的事,幾天便有收成,怪不得全城熱種菇。
菇的成長期短,我們要食到最好質量的菇,就得把握時機,最好在菇傘未盡開時吃,因為傘愈開愈大,孢子掉失,營養價值大大減低,保存亦較為困難。簡單而言,「趁菇還『小』的時候吃會更有營養,因為孢子多;但待它『大』了完全熟成後才吃則更香。」
菇是從菌絲包,亦即菇包攝取營養和生長。人工種植的菇菌,一定要用經過消毒的堆肥,種出來的菇才能安全食用;一旦菇包受污染,污染物如重金屬會在菌內積聚,這些菇不但無益,還會有害,甚至有毒,所以千萬別購買壞掉的菇如有水滲出、極乾身、已變色和帶異味的,野生菇更不能隨便摘下便吃。
品種繁多
除了土產,香港亦多進口外地產品,目前本港百分之八十的菇是進口的,包括野生菇菌。由現在至9月,是吃新鮮雲南野生菌的好季節,香港有公司專門入口雲南山區的野菌,像松茸、紅牛肝菌、黃牛肝菌、雞樅菌、雞油菌、老人頭、黃籟頭、奶漿菌、虎掌菌、珊瑚菌、北風菌、谷熟菌等,出售時甚至還沾著泥土,感覺新鮮。
不同的菇菌有不同食法,例如雞油菌可蒸水蛋、雞樅菌可放湯,味道鮮甜、松茸用來鹽燒或蒸飯皆可。牛肝菌呢?切片後用牛油和蒜茸爆香,再加雞湯煨煮至湯汁收乾後,放些白酒,味道一流。煮菇要用猛火,短時間內令菇面變硬,鎖住水份。
切記,烹調前別太早用水清洗,水會沖淡菇的原味,亦會令菇身變軟,加上菇菌吸水有酶,會變黑及滋生細菌,大家可以用刀刮走泥土,或以濕布抹淨菇身,便不怕糟蹋了珍貴的野生菌。
不說不知,原來竹笙都屬菇菌類,雲南產的鮮竹笙更是著名食材,當地亦有人工種植,冷藏運來時外型像紅殼雞蛋,要在室溫等待長成,待有足夠的濕度就會破殼而出。竹笙含纖維、蛋白質和果膠,脂肪含量低,是健康食品,跟其他如木耳、雪耳等沒有「菇」樣的都屬菇類。
從外觀而言,菇可分三類:一是藥用木質如靈芝;二是我們日常吃的子實體,傘型、高纖、高蛋白,像磨菇和冬菇;三是如木耳、雲耳這些不是傘型但含豐富膠質,亦多水溶性纖維,對腸胃有益。竹笙有子實體又重膠質,介乎第二及第三類。
除了竹笙,很多菇菌都是健康食品,含高量蛋白質、高纖、低脂,亦有多種微量元素如維他命 C、D、E 及鈣、鋅、鎂等礦物質;但腎病及痛風患者不宜多吃,每人每日不宜進食超過一百克乾重的菇。菇菌有益,野生的尤其珍貴,李時珍寫的《本草綱目》中便有「食山珍,人益壽」之言,「山珍」便指野生食用菌。在眾多野生菌當中,港人最熟悉的應該是黑松露。
黑松露十倍芳香
黑松露菌受歡迎,因其香味是一般菌類的十倍,濃烈得很,烹調入饌,可塑性大。作為法國美食界的寵兒,黑松露的盛產期在每年一至三月,要吃上等新鮮貨色,得趁這時。盛產期一過,廚師只能用保鮮的罐頭黑松露菌,罐頭產品沒有了新鮮的芳香,食味大減,色澤亦因水或油浸而看不到橫切面的血管狀紋,價錢和質素均與新鮮貨相距甚遠。新鮮黑松露的壽命如蔬菜般短暫,只能存放數天,往後便開始味淡、走樣、褪質、變壞,故售價高昂,逐克計,一克要數十元。
黑松露不是冬菇,味道極濃,淨吃的話會有陣怪怪的味道,不是人人受得了;但配以其他材料,濃味便給中和,更多人能接受和欣賞。至於誰是它的「最佳伴侶」?恐怕鵝肝是「指腹為婚」的必然對象。肝臟的甘香味,配上黑松露的濃烈菌味,遇強愈強,卻和諧合拍。黑松露的香味高揮發性,要留住得用點方法,大廚 Ricky 教大家將新鮮的黑松露與雞蛋或炒米同放,兩者可吸納和保存黑松露的香味。
冬菇乾貨才夠香
不過,說到冬菇,它可算是中國人最常吃的菇。大多數的菇都是新鮮吃的好,但冬菇要吃乾貨才夠香,還有提味功能,像味之素一樣能提升同煮食物的食味。乾菇普遍比鮮菇香,香港中文大學食品及科學營養科學張志強博士解釋,這是因為在去水的過程中產生「梅納反應」。「梅納反應」這名稱,是紀念法國化學家 Louis Camille Maillard,他在1912年發現,加熱會使氨基酸和醣產生化學反應,令食物色香味俱全,解釋了為何油炸及烤焗的食物比較美味。
乾冬菇的品質高低依檔次為花菇、厚菇、薄菇,而以日本天白花菇質素最好,菇身要厚實,頂部白色部分愈多愈好,呈龜裂紋才叫靚。中國也有花菇出產,但論香味及爽口度,始終不及日本貨。日本的加工方法歷史悠久,中國還未做到,所以乾冬菇始終是日本貨貴。
自然界菇菌約有一百五十萬種,現時人類認識及可供食用的只佔十分之一,其餘九成都不可食用。菇的樣子雖然可愛,但千萬不可生食,大部分食用菌在煮熟之前都有毒素,只有加熱後毒素才會分解。不同的菇又有不同口感和食味,各有千秋,難怪近年那麼流行吃菇,火鍋、小炒、白灼等等,各適其適;只是油炸的話便小心,菇菌在油裏像海錦,吃炸菇幾乎等於喝油——吃不得其適,再健康的食品都能吃出病來。
一件事情的好與壞,有時不在乎它的本質,人如何看它待它更重要。
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《滋味科學》第五集「菇來自有方」,6月16日(星期二)晚上七時正於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,港台網上廣播站(http://tv.rthk.org.hk)提供視像直播及重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