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雕酒與女兒紅
【明報專訊】花雕酒,說穿了,其實是指有雕飾酒器裏的黃酒。
花雕是紹興名酒,原先不是一個酒的品牌,是一個酒的現象,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徵。當地人自古有釀酒自用的習慣。簡單來說,世界的酒有三個大系,中國的黃酒、歐洲的葡萄酒及啤酒。黃酒泛指中國民間以稻米為原材料釀造的酒。紹興風俗,各家均以糯米釀酒自用,紹興又多泉水,所以釀出來的地道黃酒特別香醇。紹興人喜以有花紋圖畫為題的美器盛酒,故當地的酒統稱為花雕,是借代法,以毛喻鳥。
自釀黃酒 按目的給稱呼
當地人又愛在小兒滿月釀黃酒,把黃酒封好埋入泥土,兒子高中狀元,該酒稱之為狀元紅,女兒出嫁,為嫁妝,稱為女兒紅。正所謂舊酒新瓶,這些不同的名稱,不過都是當地的自釀黃酒,但以釀造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。而從這些不同稱謂,又可略知釀造年期而已矣。當然傳說歸傳說,一個地區,難得一個男丁高中狀元,或者,有什麼成人禮或喜慶之類,這埕酒也會出土吧?更有一個淒美的說法,女孩夭折,未及妝嫁,此徒惹父母傷心之酒,呼為花凋,喻女孩早夭,後再發展為花雕。所以,無論是花雕、狀元紅或是女兒紅,這些酒是自家釀造,私家飲宴,娛人自娛,根本上不可能有商業販賣。今天市商所賣女兒紅等等,均是以年期論酒,是酒廠出品,與任何高考放榜或註冊結婚無關。
對內地飲食文化稍有接觸的讀者當知,今天內地人飲宴,多喝白酒。此白酒,非洋人之白酒(white wine),是指顏色偏向水靈透明一類的穀物酒。原來中國的釀酒史,明朝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。以前穀物酒一般統稱黃酒,酒色偏向沉濁,略為發黃,故稱為黃酒。到了明朝,才發展了蒸餾之法,把原有的黃酒提醇,成品澄清透明,有別於黃酒,稱之為燒酒,即今天所謂白酒之前身。燒酒之酒精度大大提高,而各種由微生物在釀造過程所產生的養分則所存無幾。中國酒市場龐大,競爭激烈,單以白酒而言,也有什麼純香型之類的名目,原來,把酒蓋打開,撲面而來的,已不是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物,而是殺人於無形的化學香精。有個說法,明朝以前中國有人醉酒,但無人中酒精毒,今天中酒精毒甚為常見,因為今天的酒愈來愈香,酒純度也愈來愈高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