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香四射
王香
曾幾何時,食西餐幾乎就等於去鋸扒,那塊在熱得還冒着煙的鐵板上的牛扒,雖然欠肉味又缺肉感,卻是很多人的「西菜」啟蒙。今日,大家去鋸扒,已改吃和牛、安格斯牛、穀飼牛等貴價牛肉,追求肉汁多、富層次的味覺享受。
現代人吃牛扒很講究:牛的品種、扒的部位、煮的方法、熟的成數,統統都要恰到好處才算合格。總之牛要有牛味,不膩不柴,最重要是「多汁」。
早在十九世紀,德國化學家 Justus von Liebig 發現熱力可以令肉扒表層的蛋白質凝固,由此推斷,這層凝固了的外層,可以將肉汁留存。這說法一直流傳至今,電視上的烹飪節目裏,廚子教煎牛扒,依然常說要猛火將牛扒表面快速煎熟,以鎖住肉汁。
即煮即食
不過,被稱為「分子美食之父」的法國國家食品及農業局高級研究員 Herve This 博士則不大認同這種說法。月前,他接受香港電台《滋味科學》節目專訪,便現場示範解釋一番。他將牛扒放到燒熱的鑊上,只見即時冒起一陣蒸汽。
「有蒸汽即表示水份從牛扒裏蒸發出來。」他說,我們在煎牛扒時聽到的吱吱聲,以及在牛扒四周見到的水泡,都代表着牛扒內的水分正在流失;即使牛扒上碟後,仍會有肉汁流出。因此,經高溫煎熟的牛扒表層是透水的,並不能鎖住肉汁。
「不過,」他補充道:「那層凝固了的牛扒外層,給人焦脆的口感,為扒的肉質帶來層次。」而那種焦熟的咖啡色,則有一種香味,就是我們因而愛吃煎牛扒的的那種好味道。「所以牛扒要即煮即吃,食用時間愈短,保留在內的肉汁便愈多,牛扒便愈好吃。」
其實,牛肉跟其他肉類的成分,都以水的含量最高,佔整體約百分之七十;其次便是蛋白質,佔百分之十六至二十二左右;脂肪含量則只有百分之十或以下;餘下的便是碳水化合物、維他命和礦物質等。
而那七成的水分,分兩種模式:自由水與結合水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(柴灣)應用科學系講師方麗影博士解釋,兩者都是水分子,但存在於肌肉裏的狀態不同。「通常我們將肉類加熱,自由水會先滲出,而結合水由於與肌肉纖維的蛋白質緊扣,所以要待持續加熱後,蛋白質變性、收縮,才會被迫出。」
蛋白質變性
所謂「蛋白質變性」,其實是指我們將肉塊加熱後,蛋白質出現變化,肉由生變熟。一般只需攝氏六十至七十度便能令蛋白質變性。
一直以來,都有研究指出,以高溫烹調肉類,會令肉裏面的氨基酸與肌酸發生化學作用,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(簡稱 HAs 的 Heterocyclic amines)。雜環胺是一種損害基因的物質,會使體內的脫氧核糖核酸(DNA)發生誘變,甚至致癌。
「溫度增加,雜環胺這類致癌物質、致突變物質的數量就會大大增加。除了溫度,加熱時間長短亦是因素。」香港大學生物科學院助理教授王明福博士續說:「燒焦的部分因為受熱的溫度較高,可能還有更多不同種類的雜環胺;相比沒有燒焦的部分,毒性更大。」雜環胺是一個統稱,燒焦的肉類內,可以含有多種類型的雜環胺。
外國有研究指,先用微波爐將肉類略為加熱,有助溶解肉類的肌酸,之後才用高溫烹煮,便可減少雜環胺的產生。王明福博士發現,天然食品如蘋果、桃、山楂、茄子和肉桂等,含有一種叫「原花青色素」的酚性化合物;而橙、西柚、蕃茄則含有一類叫「雙氫黃酮」類的酚性化合物,都能有效抑制雜環胺的形成。
他和博士生鄭家榮曾經用實驗證明,只要加入約千分一肉桂皮磨粉後經化學處理提煉的桂皮提取物,便可將煎牛肉餅的雜環胺含量大幅降低三至四成。
善用調味
我們冒着患癌的風險都要先用大火燒熟牛扒表面,不過為滿足口腹之慾。其實,在烹調上有很多方法可以令肉食更好吃,不一定只靠高溫將表面煎熟,也就減低致癌的機會。旅遊服務業培訓發展中心高級教導員(西式廚務)鄔曉帆便將牛脾肉浸鹽水後再用攝氏六十至八十度低溫浸煮,肉裏面的膠原蛋白有助留住肉汁。
善用調味亦可令肉質鮮美,例如加入菠蘿去醃肉。「新鮮菠蘿有鳳梨酵素,可分解蛋白質,肉質因而變得鬆軟。」方麗影博士解釋。
另外,肉的選擇都很重要。雖然凍肉的營養價值跟鮮肉相差無幾,但由於冷凍過程形成的冰晶會對肌肉纖維造成破壞,以致解凍時流失水分,肉塊未經烹煮便已流失不少肉汁,而鮮肉因為沒有解凍的需要,「保水」能力較高,也就更為美味。
現時每天運來香港的活牛,主要來自內地十三個省分,其中以北京、河北、內蒙和陝西為主要來源地,全部經陸路進港。
從外國進口的牛肉,多為品種和肉質較講究的牛肉,很多還經過熟成,令肉質更佳。
牛肉像葡萄酒一樣都要熟成?是的,因為牛隻被屠宰時,肌肉會收縮,令肉質變得繃緊,所以要經過熟成,讓牛肉本身的酵素作天然鬆肉劑,把纖維分解,肉質才會回復柔軟。
熟成(Aging)主要分兩大類:濕式熟成(Wet Aged)和乾式熟成(Dry Aged)。前者,牛肉經真空包裝,再放在攝氏零至四度的地方;至於後者,則牛肉不經包裝直接被放到攝氏零至四度、濕度百分之五十至八十五的凍櫃裏十四至二十一日,由於熟成時間長,牛肉水分流失多,體積縮小,所以肉味較濃,肉質鬆化。
不同風味
飼料亦能影響肉質和肉味。不同產區由於天然資源不同,牛隻飼料亦有分別,澳、紐兩地的主要是草飼牛,美、加就比較多穀飼牛。
不同地方種植飼料時,由於本身的土地有不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,草或穀物成長時會吸收那些礦物質和微量元素,牛進食後,那些物質便會沉積在牠們的肌肉和脂肪內。因此,不同產地的牛隻會有不同風味;單純講草飼牛和穀飼牛,牠們的肉質脂肪分布不同,食味便有異。
草飼牛肉的顏色相對來說會深紅一點,因為草含胡蘿蔔素,沉積在牛肉內,牛肉的顏色便會變深;穀飼牛肉則因為穀物的蛋白質含量高,牛的營養好便易肥,肉便多「雪花」。脂肪白色,加上肌肉內的胡蘿蔔素較少,肉色因而較淺。
無論草飼還是穀飼,牛肉為紅肉類,顏色比其他肉類深,相比其他肉類而言,亦含較多鐵質,可以幫身體製造血液。
牛肉含豐富蛋白質和鐵質,從中醫角度,牛肉甘平無毒,有食療功效,根據《本草綱目》的記載,牛脂有微毒,所以不宜多吃;而牛肉中有一種致敏源叫 Bovine Serum Albumin,是牛的血清蛋白質,從西醫角度看,食牛肉敏感是個人免疫系統對這種蛋白質產生反應。
所以說,雖然肉隨砧板上,炆煎烤燉皆滋味,老饕也要懂得適可而止。
王香
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《滋味科學》第四集「肉隨砧板上」,6月9日(星期二)晚上七時正於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,港台網上廣播站(http://tv.rthk.org.hk)提供視像直播及重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