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