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談的是傷口結疤。身體有十分奇妙的構造,其中功能都是「天生」的,「傷口康復」正是例子中的表表者。這種特有的功能,在愈年輕時愈能發揮。我們尚是小孩時到處跌跌跌撞撞,不免受傷。傷處不久會合起來;視乎受傷程度,也可能長出一層痂。過一段時間痂脫了,會留下一片傷痕。再過多天,這些「痕」大多會慢慢褪色以致完全消失;比較嚴重的則會有一個疤。但在一些人而言,竟然會是了無痕迹的。學者很早便發現,若要替胎兒動手術,手術後不會有疤。疤的生成,源自一個「乙型轉化生長因子」(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-beta,TGF-beta),它令血管內皮細胞製造大量「連結組織生長因子」(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,CTGF),後者把體內一些「成纖維細胞」,轉為「肥厚型疤痕纖維細胞」(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)。有一個從「粟米心」提純出來的補健食品叫聚六煙酸,服後會在體內轉為一種前列腺素,叫15dPGJ2,15dPGJ2能抑制TGF-Beta,不讓它引發CTGF,從而抑制疤痕(中華燒傷雜誌,Vol.26, pp.448-451)。
15dPGJ2屬一類叫「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γ」PPAR Gamma(Peroxisome proliferator-activated receptor gamma)的配體,對脂肪細胞和胰島素有重要的作用,是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對象之一。這樣的說法,可能部分讀者不明白,試以更簡單粗略的方式解釋。所有用以對付糖尿病的藥,主要目的是盡快把血中的糖消耗掉,也就是將糖搬到肌肉或脂肪細胞中。有一些例如Actos(學名Pioglitazone)的藥,屬「PPAR Gamma配體」類,能刺激「前脂肪細胞」(Pre-adipocyte)趨向成熟,成為脂肪細胞(Adipocyte),令血中的糖分能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其內。除了能降血糖、防止傷疤(Scar),這些「PPAR Gamma配體」或15dPGJ2,還可以引發癌細胞自滅。以肺癌為例,有所謂「小細胞肺癌」和「非小細胞肺癌」(NSCLC)之分;後者包括有「肺腺癌」(Adenocarcinoma),源自肺小泡;以及「鱗狀細胞癌」(Squamous Cell Lung Carcinoma),源自支氣管。由於NSCLC的生長速度慢,一般那些只是着重「抑制細胞增生」的化療藥,作用不大(不抑制它,它也慢條斯理,生長得不怎樣成氣候,但最終後果堪虞)。所以醫生多會建議用標靶藥,例如Iressa(學名Gefitinib)或Tarceva(學名Erlotinib)。這兩個藥的作用在於專門抑制「外皮細胞生長因子」(Epidermal Growth Factor)所引發的細胞增生機制;但在六至十二個月後,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。所以,對付NSCLC的更佳方法、是迫癌細胞自滅。在這方面,「PPAR Gamma配體」正正可以令NSCLC癌細胞自滅,但對正常細胞無害(Mol. Pharmacol., Vol.72, pp.674-685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