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

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

迎秋潤燥

http://www.mingpaohealth.com/cfm/MiniSpecials1.cfm?File=20100908/mina/specials.txt

筋膜炎


足底筋膜炎是本港常見的職場痛症之一,不少工種好像銷售人員、教師、飲食從業員等,都要經常長時間站立,在缺乏休息下,日積月累造成腳底勞損,加上承受體重又長期受壓而致病。此症影響患者的腳和足弓位置,假如感到腳痠痛,走路時腳底偶有疼痛都是患病的先兆,所謂防患於未然,這時不妨透過適當伸展與肌肉訓練運動,紓緩緊實的足底肌肉,改善狀。
足底筋膜位於足弓下方,用以維持足弓穩定性,並吸收走路時地面造成的相反震動,更可保護足部肌肉、血管及神經線。當足底筋膜過度勞損便會引致發炎,患者起初會出現腳痠痛,或走路時腳底會間中感到痛楚,但多行幾步以後,不適感就會慢慢減退,然而隨時間過去,痛楚會逐漸加強,特別是腳部休息一段長時間後再次活動,好像一早起第一步地、看完一場電影後再走動,痛楚最為嚴重,若缺乏適當處理,會導致步行時出現刺痛,更會惡化成骨刺。
壹.手力.物理治療.運動中心首席物理治療師何卓華(圖)表示:「足底筋膜發炎會刺激附近的滑膜產生炎症反應,分泌積液,當我們休息一整晚,這些液體就會積聚,並好像膠水般把周邊組織黏連在一起,因此患者長時間靜止不動,之後再次走路時會感到特別疼痛。」
成因雙腳過分受壓 售貨員高危
長期走動、過分受壓招至勞損是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的關鍵,所以經常要站工作或步行的人士,如從事傳銷工作、售貨員等都是高危一族。另外,習慣穿高跟鞋及質地較硬的鞋、肩平足患者、平日少做伸展運動也會增加患病機會。不過姿勢不正更可能是重要成因,何卓華說:「患者通常只有其中一邊腳有問題,既然雙腳承受同樣壓力,為何不是一起發炎?反映身體把重心側重其中一邊,可能是平日用了錯誤姿勢走路,又或曾經『拗柴』,即使是輕輕屈到腳踝,之後沒有腫脹,但有機會導致腳骨輕微錯位,使力學有誤。此外,脊骨是人體的中軸,假如因其他姿勢問題令脊骨錯位,或會連帶影響盆骨,如是者層層影響之下,便會增加腳底壓力,因而患上筋膜炎。」
預防穿底部較柔軟舒適鞋種
此症因勞損而來,想徹底解決問題,最理想當然減少走動,專心靜養,同時以超聲波、消炎藥等治療,讓患處盡快消炎。不過往往因實際生活和工作需要,根本難以完全停止活動,所以何卓華建議選擇底部較柔軟舒適的鞋種,例如配備氣墊的波鞋就較合適,要是上班不便穿著這類休閒鞋,也盡可能使用鞋墊,減少腳底承受壓力。此外,患者亦不妨多做伸展運動(見另表),鬆弛足底腳筋,以及一些練力動作,強化腳掌筋肌,改善病,而非患者平日多做亦有助預防。
治療糾正行路姿勢
倘若問題是由錯誤姿勢而引致,糾正習慣才是治本的方法,「最重要學會正確的行路姿勢,其實每走一步都應該是腳先地,然後是腳板外側,最後到腳趾頭, 大家只要反轉鞋底,看看是不是鞋位置磨蝕最多,就可判斷姿勢是否正確,所以那些『八字腳』的朋友就需要注意並改善步姿。另外,患者亦可接受手法治療,將錯位的脊骨、盆骨、腳骨等擺正」。


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
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
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

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
打破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宿命
延年益壽由生活習慣開始

早前特首曾蔭權在《施政報告》內指出,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目前約九十萬,於2030年急升至二百一十萬,此年齡層的人將佔全港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人口老化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,最切身的當然是健康問題;儘管本地醫療水平較高,能讓長者保持長壽,卻未必有健康、快樂伴隨而來。所以要長壽之餘又擁有健康與快樂,就要改善生活習慣,培養愉快心境,甚至是年輕一代亦應由現在開始為年老生活籌措,才可得享快樂晚年。
很多人都自恃年輕時有強壯體格而忽略保養;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講座教授趙鳳琴表示,她接觸不少長者在得到癡呆症、中風等疾病後始求醫,或是與家人關係惡劣、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才尋求協助,但已經太遲。
我們有句諺語叫「年紀大,機器壞」,年老之後總要經歷退化的階段。
癡呆症患者趨增
不過趙教授指出,雖然年老會令器官、感官靈敏度退化,但這並非絕對無可避免的,關鍵是要保養得宜;保養不宜者,才五六十歲已呈現出衰老之態,相反健康的九十歲長者,仍然沒有大病出現。當然,保養工作是愈早做愈好,年輕時候已培養出良好生活習慣,便能在晚年收成,但長者做保養工夫亦可改善問題。
綜觀香港長者的健康情況,趙教授指全港成年人之中佔兩成有血壓高,老人所佔的比例自然更大,另外亦較多有糖尿病、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等。於感官方面,通常聽力、視力也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。於心理方面,香港長者的社交網絡一般較弱,近年老人抑鬱症和自殺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;至於癡呆症的患者數字也愈來愈多,七十歲後的人口之中約一成人有此病。
四長壽區堪借鑑
不過,普遍香港長者也有能力照顧自己,自行逛街、購物等都不成問題,同時亦樂意做運動令身體健康,但可以再做得更多。與西方的老人比較,香港長者有癌症和心臟病的比率較低,但糖尿病患者的數目卻高於西方國家,現時香港大概有一成的成年人有糖尿病,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雜誌曾指出全球有四個長壽地區,包括日本沖繩、意大利撒丁島(Sardinia)、美國洛瑪連達(Loma Linda)和中美洲哥斯達利加(Costa Rica)的山區。Dan Buettner的The Blue Zones便對這四個地區的長壽因素作出分析,其中要點可作為香港長者保養身心健康的借鑑(表)。
六措施可作預防
或許有長者疑竇,改變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,是否能夠對當下的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?趙教授舉出美國心臟科專家Dr. Dean Ornish與一群科學家的防治心臟病研究,以幫助心臟病病人全面改變生活習慣為研究目標,包括改善飲食、運動和減壓方法。幾星期之後,這批病人的心絞痛次數減少,而一年之後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平均降低四成,心臟血管的閉塞程度亦有所改善,心臟病發的次數也減少了。此研究證明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的成效,即使是長者亦可從中得到益處。
除了身體健康的問題,長者面對的另一威脅是逐年患病數字遞增的癡呆症。趙教授提出,癡呆症是無法絕對預防的,即如「光纖之父」高錕經常動腦筋亦不能幸免,但長者亦可作出六項預防措施來減低得病風險。
一、治療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可減低有癡呆症的風險。
二、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人士,患有癡呆症的機會較低。長者可下棋、打麻雀、玩電腦遊戲或學習語言等來鍛煉大腦功能。
三、經常運動可增加對腦細胞有益的荷爾蒙,亦會加強腦部血管的發展,令腦筋更靈活。
四、參加老人中心或其他社交活動,當中的消閒耍樂已包括腦訓練、身體運動及社交功能,對腦部及精神健康都大有脾益。
五、多吃蔬果、魚以及含豐富葉酸的食物,包括綠色蔬菜、豆、肝臟、橙汁及一些早餐穀物。缺乏維他命B12可能導致腦部受損或癡呆,肉類和奶類便含有B12,茹素者要注意。另外,高脂食物亦可能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均衡飲食。
六、小心保護腦部不受創傷。
家人鼓勵成效著
身為長者的家人,亦可為長者的身心健康出一分力。趙教授表示,家人可以鼓勵長者多做運動,同時要幫助長者保持清淡而均衡的飲食習慣,並要注意體重切勿過瘦,應保持在適中至略胖,因為老人愈瘦,即肌肉愈來愈少,跌倒或撞到時便較易受傷。家人亦應該多關注長者的心理需要,多安排節目陪伴長者,或鼓勵長者去老人中心,擴闊社交網絡,令長者保持心情愉快。
活出120歲 你我都可以
趙教授長期從事長者健康服務,最近她推出的新書《敢活120歲》便針對長者的身心健康而設。趙教授指出,健康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上,當然有三成來自遺傳因素,但有七成由自己和環境決定。每個長者也可以獲得健康的身心,但要付出代價,致力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但趙教授認為,剛開始時可能難以適應,但日子久了,因為良好生活習慣而帶來的神清氣爽感受,會令人愛上過健康的生活。所以,老人要長壽之餘達致身心健康,絕非遙不可及。
癡呆症抑或腦退化症?
在香港,Dementia一直譯為老人癡呆症,而早前有團體倡議改名為「腦退化症」。不過醫學界普遍反對這個新名,因為「腦退化症」有多個種類,而癡呆症不一定是腦退化導致。最近,有醫學界的學會建議改名為「認知障礙症」,以更能貼切形容病徵。


櫻桃汁有助改善睡眠


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完成的一項試驗顯示,櫻桃汁在延長睡眠時間和改善睡眠品質兩方面都有效果。
英國諾森布里亞大學的研究者在新一期《歐洲營養學雜誌》上報告說,他們請20名志願者參與試驗,其中一部分人被要求每天喝兩次30毫升的櫻桃汁,持續一個星期。其他志願者被編為對照組,不喝這種飲料。結果發現,前一組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平均延長了25分鐘,而且在他們睡眠時用監測儀獲得的數據顯示,其睡眠品質也有所改善。

研究人員認為,這與櫻桃汁中含有名為褪黑激素的物質有關,這種物質能幫助睡眠。對飲用櫻桃汁的志願者進行的尿檢也顯示,其尿液中褪黑激素的含量明顯比對照組要高。

領導這項研究的格林·霍華森說,試驗表明櫻桃汁有助於改善睡眠,失眠症患者和需要倒時差的人都可以嘗試一下這種天然飲品。

ONLY 20 persons!!!

知慳識儉﹕過期都食得

香港食物浪費嚴重,陳曉蕾出版的《剩食》一書,封面大剌剌寫:香港人每天丟掉的,超過三分一是食物。
廚餘問題成因複雜,雖然政策和企業是元兇,但撫心自問,你我每天有否親手把原好無缺的食品丟進垃圾箱?在超市貨架的促銷手法下,加上我們的眼闊肚窄和方便至上,食品最後落得過期的下場。在吃得安全健康和不想浪費之間,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?正確理解食品日期標籤,可能是第一步。
驚/唔驚
曉蕾是廚餘研究達人,花了一年時間寫出調查報告《剩食》,方方面面地為我們敲響警鐘,分析廚餘其實從哪裏來,又往哪裏去。除了餐廳廚房,超級市場也是重災區,在超市裏,大量不同品牌、價格和種類的貨品,令人花多眼亂,顧客可以在同一地方購買所需,漸漸少在街市的雜貨店或油糧士多出現。取而代之的,是挽一袋二袋包裝和罐裝食品歸家,憑包裝上的日期標籤做人。可惜的是,我們都好像不甚了解各標籤的分別,曉蕾的一句「食品過期未必一定要丟」,可能有點驚心動魄,但聽過她講解日期標籤的分別,你我或許會改觀。
零教育
食用日期其實與食品成分有關,像麵餅裏若有雞蛋的話,會容易變壞,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和肉類易有細菌,過期日子要依足。但除此之外,其他食品其實不必過期即丟那麼可惜。曉蕾指出,在其他國家,鹽或糖的食用期限是有豁免的,因為它們本身是天然防腐食品,無理由要訂一個日期﹕「但香港始終會有,我同意要為市民健康想而保守,但香港的食品條例好像沒盡責任。第一是比其他地方嚴,第二是某些國家的政府,會教育市民怎樣理解過期日子,香港則甚少,不單沒教育,很多政黨也會去檢驗食品日期,其實又分不清之間的分別,甚至建議把兩個日期combine。」如此下去,因過期而被丟掉的食品只會愈發嚴重。
鼻子檢查法
曉蕾提到,她的廚師朋友會用「鼻子檢查法」去確定食品能否進食,什麼都嗅一嗅的方法乍似土炮,曉蕾亦會質疑他是否因為想「慳」而這樣做,細想下卻有反思﹕「其實食品日期只是參考指標,不能只靠它去確認,萬一雪櫃有天停電,翌日回復正常,其實不會有人知道,必須用嗅覺去確定食物有否變壞。」除了頭腦,人有不同的感官可以幫助判斷,就像動物,只要嗅一嗅食物便知道能不能吃,曉蕾提到﹕「這些感官愈不用愈會退化,人們變得愈來愈依賴制度訂出的日期,雖然根本不知道那是怎樣制定的。」
睇狀態
因此,只要愈了解各日期標籤的分別,手上的資料夠多,便可以小心選擇某些過期食物是否仍能進食,曉蕾也不是講一套做一套﹕「在家裏,我是不理會鹽和糖的過期日子的,醬料則視乎有沒有發霉,我不會光看到過期日子便丟掉,我會睇狀態。」
此文當然不是叫大家忽視食品的安全問題而為環保捐軀,而是建議下次丟掉過期食品時,可以先停一停,分辨和思考它們的命運是否只有一個。食物的生產和運輸,得消耗龐大能源才去到我們的家,曉蕾認為大部分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,廚餘根本不是垃圾,你覺得呢?
expired by /used by這是最重要的日期,與食物安全有關,奶類、雞蛋和肉食若變壞了,真的會影響健康安全,要小心注意,但其實不止日期會有影響,儲存方法亦重要。要是牛奶沒冷凍保存,即使未過食用日期也不能進食。
best before此日期彈性得多,看的是保存狀。例如一包餅乾,可能過期一個月,但未開封,仍是脆的,其實完全可以食用,只是品質沒有之前好。風乾的食品亦同樣,其實只要儲存得好,變壞的機會很低,因含糖量高,只是放久了品質會變,不構成安全問題。
如何避免浪費?盡量在食品過期前進食
適當儲存食品
避免一次採購過多食品
定期檢查和整理冰箱,把快過期的食品放到最前面
嘗試為丟掉的食品做記錄,列出清單對症下藥
變化食材。連續喝了三天牛奶仍是喝不完,不如試試將之弄成乳酪變變口味?
不同種類食物的儲存方法
罐頭食品
購買時確保罐蓋正常,無膨脹現象
存放於通風、乾燥、陰涼的地方
不必放入冰箱中,亦不可儲存在冷凍庫中,免影響質地
經常擦拭,免濕氣、灰塵損傷罐身
保存期限前食完
冷凍食品
避免反覆冷凍、解凍
保存時,若不慎弄破包裝袋,應改換乾淨塑膠袋重新包裝
冷凍櫃溫度維持在-18℃以下,且注意食品擺放整齊,以免影響冷氣對流
乾燥食品(如乾果、餅乾)
包裝完整、無破損;檢視外觀是否有變色或發霉
貯放在陰涼、乾燥的地方,或冰箱冷藏室中
使用防昆蟲、鼠類咬食的包裝
醃漬食品(如腐乳、酸瓜)
醃漬汁液應浸過食物
儲放在陰涼、乾燥的地方,或冰箱冷藏室中
開罐後必須放入冰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