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病毒致癌


有人稱粵劇演員為「戲子」,但另有些人覺得這種叫法太通俗,失於尊重,於是改而「尊」稱他們為「大老倌」。我曾試查這個「倌」字,可並不像有恭維之意。這字比較舊有的用法,見於《詩經》〈定之方中〉:「靈雨既零,命彼倌人」,雨過天晴,叫車伕來;來幹什麼,自是預備好車馬,故此,此人做的,乃是駕御車子的工作。另有牛倌、豬倌、羊倌,都是養牛、猪、羊的伕役。至於堂倌,是食物館中的侍者;寶倌是賭場中搖骰子的,看來這些都不是十分體面的差使。還有更不好的,「倌」竟亦可指「妓女」,進而有所謂「清倌人」、「渾倌人」;前者從未曾接客,後者則已非處女,可以伴宿。我聽過一位老人家說,從前的高級妓院(叫「長三堂子」)頗有規矩,妓女縱是與客人上床,也是「從一而終」,到正式與甲分手才會與乙開始新的一段情,否則連自己人也會看她不起。比較起來,現在一些「一夜情」One Night Stand,胡亂雜交,可是「壞品」得多了,不但類似禽獸,而且十分不衞生,因為很容易將性病傳染開去。一般性病,由細菌病毒等直接發出來,嚴重者有愛滋病,較「温和」的有疱疹,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。有一種造成的卻是間接的禍害,受害者都是女性,最終帶來的是癌,是子宮頸癌。

癌是一堆異變了也就是變壞了的細胞。為什麼本來好好的細胞,竟會變壞?因為受到外來的影響。這包括紫外線(能引發皮膚黑色素癌);致癌的化學物品,例如,香煙中的Benzo[A]pyrene(可導致肺癌);病毒,例如,Epstein Barr Virus(可引發鼻咽癌)、Hepatitis B Virus(可引發肝癌)、Human Papillomavirus (HPV)(可引發子宮頸癌)。現在單表子宮頸癌,這個病既是由病毒所引發,那麼,消滅病毒不就可以將其治理嗎?不一定,因為病毒本身不是「兇手」,並不直接操刀殺人,只是造就了一個能致癌的環境,之後細胞開始異變,病毒則已「功成」,縱然它屆時不「身退」而被揪住,也於事無補,將其殲殺也不能令壞了的癌細胞改邪歸正。但不少病毒都能預防,預防的方法是替沒有(尚未)生病的人注射疫苗。那麼,是不是有些可抵抗HPV的疫苗,能用以預防子宮頸癌?正是。在2006年,默克藥廠(Merck)推出一個叫Gardasil的疫苗,針對第16和18型的HPV。這兩型HPV是導致70%子宮頸癌的元兇。另外,格蘭素藥廠(GlaxoSmithKline)也有一個針對HPV的疫苗,叫Cervarix;它針對的,也是第16和18型HPV,但正如上述,這兩個疫苗只能用在預防,而不能用來治療子宮頸癌。子宮頸癌是一種十分難纏的癌症,因為沒有什麼化療藥能有效地將其收服;職是之故,一些國家例如加拿大,有立例規定中學女學生須注射此疫苗。

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亦可抗癌


這兩天談的是傷口結疤。身體有十分奇妙的構造,其中功能都是「天生」的,「傷口康復」正是例子中的表表者。這種特有的功能,在愈年輕時愈能發揮。我們尚是小孩時到處跌跌跌撞撞,不免受傷。傷處不久會合起來;視乎受傷程度,也可能長出一層痂。過一段時間痂脫了,會留下一片傷痕。再過多天,這些「痕」大多會慢慢褪色以致完全消失;比較嚴重的則會有一個疤。但在一些人而言,竟然會是了無痕迹的。學者很早便發現,若要替胎兒動手術,手術後不會有疤。疤的生成,源自一個「乙型轉化生長因子」(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-beta,TGF-beta),它令血管內皮細胞製造大量「連結組織生長因子」(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,CTGF),後者把體內一些「成纖維細胞」,轉為「肥厚型疤痕纖維細胞」(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)。有一個從「粟米心」提純出來的補健食品叫聚六煙酸,服後會在體內轉為一種前列腺素,叫15dPGJ2,15dPGJ2能抑制TGF-Beta,不讓它引發CTGF,從而抑制疤痕(中華燒傷雜誌,Vol.26, pp.448-451)。
15dPGJ2屬一類叫「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γ」PPAR Gamma(Peroxisome proliferator-activated receptor gamma)的配體,對脂肪細胞和胰島素有重要的作用,是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對象之一。這樣的說法,可能部分讀者不明白,試以更簡單粗略的方式解釋。所有用以對付糖尿病的藥,主要目的是盡快把血中的糖消耗掉,也就是將糖搬到肌肉或脂肪細胞中。有一些例如Actos(學名Pioglitazone)的藥,屬「PPAR Gamma配體」類,能刺激「前脂肪細胞」(Pre-adipocyte)趨向成熟,成為脂肪細胞(Adipocyte),令血中的糖分能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其內。除了能降血糖、防止傷疤(Scar),這些「PPAR Gamma配體」或15dPGJ2,還可以引發癌細胞自滅。以肺癌為例,有所謂「小細胞肺癌」和「非小細胞肺癌」(NSCLC)之分;後者包括有「肺腺癌」(Adenocarcinoma),源自肺小泡;以及「鱗狀細胞癌」(Squamous Cell Lung Carcinoma),源自支氣管。由於NSCLC的生長速度慢,一般那些只是着重「抑制細胞增生」的化療藥,作用不大(不抑制它,它也慢條斯理,生長得不怎樣成氣候,但最終後果堪虞)。所以醫生多會建議用標靶藥,例如Iressa(學名Gefitinib)或Tarceva(學名Erlotinib)。這兩個藥的作用在於專門抑制「外皮細胞生長因子」(Epidermal Growth Factor)所引發的細胞增生機制;但在六至十二個月後,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。所以,對付NSCLC的更佳方法、是迫癌細胞自滅。在這方面,「PPAR Gamma配體」正正可以令NSCLC癌細胞自滅,但對正常細胞無害(Mol. Pharmacol., Vol.72, pp.674-685)。

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

青蒿素與癌


中國有一位女科學家名叫屠呦呦,現年八十一歲,在三個月前受到國際表揚,得到一個叫「拉斯克」Albert Lasker的?。這個獎是在1946年,由美國一位從事廣告業的著名慈善家所創立,旨在表彰一些在醫學領域具突出貢獻的科學家、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,一向有「美國的諾貝爾獎」之稱,得獎者每每也在之後獲得諾貝爾獎。屠呦呦所得獎項屬「臨床醫學研究獎」(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)。華人中的得獎者前有簡悅威,來自香港,畢業於香港大學,父親是香港東亞銀行創辦人簡東浦,兄弟中有香港著名律師及銀行家簡悅強爵士。屠呦呦則是浙江寧波人,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。她得獎的原因是「發現青蒿素、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,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」。在1967年,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,她參與了一個「523工程」,做的是篩選中草藥的工作。工程動用了數十個單位約五百多名科研人員,用了五年時間,遍及數以千計的草藥,終於發現了青蒿素,一個比「金雞納霜」更好的抗瘧疾藥。在多人分工合作、相互競爭的過程中,究竟誰的功勞最大?至今爭論不休。不過,不少人都公認,屠呦呦起到了關鍵作用:因為她在考慮到青蒿素受熱會失去活性,於是想到了要用乙醚提純。根據屠呦呦自己說,她是在看到東晉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書中所述藥方中的說法:「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漬,絞取汁,盡服之」,才靈機一觸,知道若將青蒿加熱,不能取其藥效。屠呦呦在1972年提純出「青蒿素」。在1979年發表「青蒿素」治瘧疾的臨床報告。從此,「青蒿素」成為第一線抗瘧疾之藥。
「青蒿素」之所以能殺死(躲在紅血球內的)瘧疾寄生蟲。是因為它能出動一個叫「內超氧」的化學鍵(Endoperoxide Bond)。在血紅素的鐵質影響下,這個「內超氧鍵」會釋放一個屬「超氧化物」(superoxide)的氧游離基,後者能破壞紅血球內瘧疾寄生蟲的遺傳物質DNA(J. Biol. Chem., Vol.286, pp.987-996)。科學家接着推想,「青蒿素」大可以搖身一變,成為一個打擊癌細胞的「導彈」。癌細胞最擅長增生;增生前須複製全套遺傳物質DNA,過程中要用一個叫Ribonucleotide Reductase的酵素。這個酵素包含鐵質。為此之故,癌細胞會囤積大量鐵質,方法是「攔途截劫」,強取血液中運送鐵質的「運鐵蛋白」(Transferrin);癌細胞也因而須具有特別多的「運鐵蛋白接受體」。科學家想到,若能將「青蒿素」黏在「運鐵蛋白」之上,後者被癌細胞吸收了之後,癌細胞內的鐵會「引爆」青蒿素的「內超氧鍵」,從而釋放出大量的「超氧游離基」,將癌細胞的DNA大肆破壞,癌便會被「炸」死(Anticancer Res., Vol.29, pp.3807-3810)。

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

芥子素


所謂「九月圓、十月尖」,大閘蟹應是以這兩個月為「時令」,若真如此,則今年至此,尚只有三天。儘管不少朋友都互相勸說曰,這東西不吃也罷,因為飼養中用上很多左道旁門的東西(謠言中包括有類固醇、老鼠,甚至動物屍體),但「不吃不吃還須吃」,像是一些「過節」食品:糉子、月餅,每年總不免消耗掉三數隻。在芸芸時鮮食品中,蟹應屬十分「雅」的一類,有例如「持螯賞菊」之說;齊白石用它入畫,墨色恰到好處,栩栩如生;明末清初的李漁,更是著名偏愛吃蟹的文人。我之所以知道李漁這位四百年前的名士,全仗兩本書,一是《肉蒲團》,另一是《芥子園畫譜》。前者曾閱讀,是「黃色小說」;但以成年人的眼光看,雖然刻畫入微,也沒有什麼。後者根據趙萬里先生說乃是「用開化紙套色精印,絢麗奪目」;心嚮往之,但沒有見到過。曾想過,什麼是「芥子」?可能是芥菜之籽,英文叫mustard,用之製造芥辣;此物與日本人吃的山葵不一樣,後者更近似「辣根」horseradish,那是在外國燒烤中與燒牛肉一起伴着吃的一種白色醬料。
芥子中有一個成分叫「異硫氰酸酯」(Isothiocyanate),我姑且稱之為「芥子素」,這是一個頗有益處的補健食品,可用以防癌,特別能對付膀胱癌。很多傳統的治癌化療藥,例如紅針(Adriamycin)、紫杉醇(Taxol)、順鉑(Cisplatin),偏偏對膀胱癌的作用不大。箇中原因,主要在於化療藥會被肝的酵素代謝,之後再被尿液稀釋,待去到膀胱時,已失去其中大部分的抗癌功能。芥子素可不同。
根據一組處於美國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學者的研究,口服了芥子素之後,其中90%會被吸收到血液,之後,有達至80%的成分,能經腎到達膀胱(Carcinogenesis, Vol.31, pp.281-286)。芥子素能影響兩個酵素,分別是Cyclin B1和Casp-3。Cyclin B1是細胞在進行「一分為二」之前的一個關鍵酵素;芥子素能抑制它,於是可以阻止癌細胞增生。Casp-3則能催動細胞自滅,而芥子素正是有增加Casp-3的能力。芥子素在「發功」的同時,並不會影響到正常的膀胱細胞,因為正常的膀胱壁有一層黏液覆蓋着,芥子素不會被正常細胞吸入細胞內;若膀胱癌變,那層黏液自動消失,也就方便了芥子素。芥子素又能對付胰臟癌。這種癌的擴散能力很強,因為癌細胞內有一個叫NFKB蛋白質,性能非常活躍。根據港大醫學院袁寶榮教授的研究,一些化療藥(例如「順鉑」)有不良副作用,例如能幫助癌細胞蔓延(Invasion)和擴散(Metastasis),原因正是在於化療藥提升了癌細胞的NFKB(Cancer Res., Vol.67, pp.8800-8809)。芥子素有減低NFKB之功,也就能抑制癌細胞擴散(Carcinogenesis, Vol.25, pp.1701-1709)。

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

慢性痛症

www. rehabclinic.org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

小腸氣微創


藥物敏感